《造纸科学与技术》
带着对蔡伦的崇敬,爸爸带我参观了造纸小作坊。
我们首先来到锅炉房,那些一条条的白桑皮被铡成一寸左右的小段后,倒入一个大大的钢炉里,加入化学药品硝酸后再煮烂,然后用两个大竹篮挑到河边,倒进竹匾,在水中漂洗干净。再进入第二道主要工序——轧料,用机器把漂洗干净的桑皮轧碎成棉絮状。用漂白水在大缸里漂白后,再把料倒入一个七八米长的大口袋,用一根一头插着半个圆木球的长竹竿用力地捣洗,直到变成糊糊状,把水沥干。这时候已经是纸浆了。
从轧料间出来后,我们来到抄纸房。这是一间简陋的小屋,正中间是一个长约2米,宽1米,高不足1米的水泥纸浆槽,里面装满了稀稀的水样的纸浆。抄纸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师傅。我第一次目睹了这种神奇的造纸技术:老师傅动作娴熟,双手端起放着细密竹帘的架子,在浆槽中前后晃荡几下,哗哗哗三声水响,再端帘出水时,一层透明的纸浆便挂在帘上了。他把粘有纸浆的竹帘翻转倒扣在一叠厚厚的湿纸上,揭起帘子,就分离出一张湿纸,再将竹帘放进浆槽。老师傅见到我们非常高兴,一边介绍造纸的工序,一边重复着抄纸的动作。
抄了100多张湿纸块,就开始将它们榨干,要榨二十多分钟,直到没有水滴出来为止。这样就可以把它们送入烘纸房内,将湿纸分离并刷到火墙上去了。我们走进狭小的烘纸房,正中间是一道长长的空心墙,墙下一头砌着一眼土灶,填柴烧火,墙腹是烟火道,烟囱在另一头。晒纸师傅分开湿纸,用长松针制成的刷子,按1厘米的间隔将湿纸一张张重叠贴在焙壁上。灶火烧起来,焙壁升温,纸就被烘干了。夏天的时候,烘纸房里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,老师傅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里,挥汗如雨地把一张一张湿纸贴上去,烘干后再一张一张撕下来。如此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工作着。
从烘纸房出来,造纸坊的老师傅送给我一张纸作纪念。这是一张软软的白色的纸,大概有一面队旗那么大,这一张薄薄的纸是多么来之不易呀!